close

【撰文/米勒海曼公司創辦人羅伯特‧米勒】
從新聞中一再出現企業季度財報未能達成預期目標的消息來看,如果你還認為,企業不知道如何預測銷售數字,或許沒有人會怪你。而每週似乎都會有新的頭條新聞指出,又有某家企業由於某項產品的需求量意外減少,導致季度財報數字無法達成目標。一般而言,華爾街對這種預測失誤,可沒有那麼容易放過,他們通常會以股價下跌來懲罰這樣的企業。
以摩托羅拉(Motorola)公司為例,摩托羅拉在落後諾基亞(Nokia)多年後,終於在2005年急起直追,股價大漲了31%,接下來的第二年,摩托羅拉依舊前景看好,他們持續提高市佔率,股價也繼續大漲了16%,但是到了第三季,他們的營運卻踢到了鐵板,那一季摩托羅拉的營收數字是106億美元,已經比2005年同期大幅增加了17%,但問題是,先前他們公司的預測數字與分析師的預估數字卻達到111億美元。摩托羅拉的執行長愛德‧桑德斯(Ed Zander)解釋,營業額不如預期,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歐洲、中東與非洲的消費者資本支出,出現意料之外的延遲。但儘管他再三保證,市場反應還是迅速而毫不留情:就在摩托羅拉宣布這個數字的隔天,他們的股價立刻下跌了1.21美元,來到23.64美元,跌幅將近百分之五。
雪上加霜的是,客戶忠誠度越來越低,全球競爭又越來越激烈,導致企業未來銷售通路的不確定性升高,要進行銷售預測也就更加困難。非但如此,行銷管道日益複雜,產品的生命週期又縮短,更讓銷售業務平添許多變數。事實上,「銷售標竿指數」(Sales Benchmark Index)的研究顯示,所有銷售預測數字中,約有三分之二的誤差超過25%,更驚人的是,其中10%以上的預測數字,誤差值甚至超過75%。
最糟糕的是,如果預期可能無法達成預測數字,有些高階主管可能會狗急跳牆,鋌而走險,採取一些不擇手段的補救方式,即便這些補救方式涉及一些不當的會計作帳技巧。這部分最經典的實例就是家電公司Sunbeam在艾爾‧鄧拉普(Al Dunlap)擔任「鐵腕」執行長時期,所發生的不幸案例。當時鄧拉普為了趕上自己積極大膽的財務預測數字,不惜提供鉅額的折扣,引誘零售商囤積過多賣不出去的商品。這些商品後來就被堆放在倉庫裡,存貨數目因此持續升高。問題是,Sunbeam公司竟然把這部分的帳目,列入已經實現的營業額,到最後,整個會計作帳的泡沫結果不得不被戳破,讓Sunbeam公司的投資者勃然大怒(不過他們生氣得也有道理),鄧拉普因此丟掉工作,後來還答應賠償一千五百萬美元,以便和股東在訴訟中達成和解。
可惜的是,試圖做假帳的,絕對不只Sunbeam公司一家。總部位於美國紐約州伊斯蘭迪亞(Islandia)的「組合國際電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」(Computer Associates, CA),是一家全球性的軟體公司,他們也涉及非法做假帳,導致股東在2000年提出控告,聲稱他們虛報了五億美元以上的年度營收。經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發現,組合國際電腦科技公司定期把尚未完成的訂單金額列入年度營收,八名高階主管坦承犯下詐欺罪,其中包括當時的執行長庫馬爾(Sanjay Kumar),他被判了十二年的有期徒刑。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管理雜誌》476期;訂閱管理雜誌電子版】


轉貼來源:UDN新聞網


企業補助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巨群企管顧問 的頭像
    巨群企管顧問

    巨群企管顧問

    巨群企管顧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